河南社会科学
主办单位: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
国际刊号:1007-905X
国内刊号:41-1213/C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0170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重视人文社会科学 铸造新的人文精神

我们社会一直在提倡发扬创造精神,但我们社会中也一直存在着压抑创造精神的现象。我们长期以来比较重视自然科学,相对来说对人文、社会科学的重视不够,也就是重理轻文。然而,创造力是一种人文精神。如果不能培植起一种有创造力的人文精神,那么,发扬创造精神,就只能是一种空谈。但是,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具有创造力?那当然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。人文、社会科学的发展,就是这种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 以我国篮球明星姚明到美国NBA打篮球为例。他的集体主义精神,在个人主义的美国深受欢迎,所谓他的无私是天生的,其实代表了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。他在休斯顿火箭队中,与个人主义的弗朗西斯形成强烈的对比。那么,是集体主义改造个人主义,还是个人主义改造集体主义?当然,我们不是说姚明可以去改造美国的个人主义,而是说,在火箭队这个小集体中,两种主义有某种程度的磨合。姚明的“无私”精神受到欢迎的同时,他的“绅士”风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在接受改造,实际上,就是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能量,展示个人的价值,是在倡导集体主义的精神下弘扬个性,而不是在集体主义下压抑个性。
   在这小小的篮球圈里,反映的是当代最尖端的人文课题。个人主义也好,集体主义也好,都不是完美的。中国作为一个变革中的国家,人文精神的铸造问题相对较多一些,也是正常的现象。集体主义精神,并不是已经在所有的领域取得了可喜的结果。我们有乒乓球和女排的模范精神,也有男足的欠缺。在现实生活中,“集体主义教育”也没有能够消除自私自利现象的存在。文革中“斗私批修”,完全漠视个人利益、压抑个性的结果,不是集体主义的发扬光大,而是自私自利(不是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)现象的扩张。中国文化向来以社会为本位,有一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圣贤,但并没有能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的发展,而解放前的中国,更被视为自私自利的、一盘散沙的社会。这其中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伦理冲突?在一向以集体原则为思想、行为主导的中国社会,对于个人主义的认识始终有非正面的倾向。即使在解放前的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中,也只是接受政治上的“自由主义”,而没有接受经济上的资本主义的“个人主义”(胡适等自由主义者也主张社会主义)。黄炎培等一批在民营企业家中活动的政治领袖,也不赞成个人主义。1936年底浦东同乡会新建大厦落成,黄炎培特意题写了《浦东人自勉语》:“我浦东人要放弃私见和私利,大家团结起来,为大众服务,为国家服务,为全人类服务。”(日记1936年11月21日)黄炎培认为在公私之辨的伦理问题上,中国先哲的分析“不能不说是特别精确”;而被删除的日记原文更直说为“不能不说是胜过西方处”(日记1939年3月10日)。他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。一位美国教授(非华裔)告诉我,他读富兰克林自传(富兰克林是美国精神的典范),觉得他为人很小气,而读宋教仁日记,觉得他为人非常慷慨。当代中国年青人也正在接受概念较新的伦理观,但他们能把个人主义和传统的自私自利区别开来吗?中国社会在这种文化的冲撞和磨合中,能否铸造出更具有创造性的新的文化精神?
   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,当然要有时代的物质基础,但人的行为都是由精神来主导的,没有精神的唯物主义是不存在的。那么在未来的高科技时代,人文的走向将是什么?互联网的扩张,克隆技术的成熟,基因工程的发展,宇宙探索的惊人成就,都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,甚至改变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,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?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把后现代主义引入中国,但难道不应该未雨绸缪,对于西方走过的现代化弯路,化大力气早作准备吗?
   我们经常听到道德堕落的议论,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,似乎与世长存。一方面是色情的泛滥,记者们在辛辛苦苦追踪、揭露脱衣舞的违法表演,一方面性学专家在反对性压抑,希望对性开放的现象表示宽容。一方面在提倡合法婚姻,一方面社会对合法婚姻的保护力度有限。破坏合法婚姻的包二奶现象,很难受到法律的制裁。鉴于目前的法律和社会状况,大量的老年婚姻选择了非法同居。我们到底要鼓励什么?为了种族的繁衍和社会的稳定,性并不是纯粹的天赋人身权利,可以绝对地自由运用。从狮群和猴群的争偶现象中可以看出,自然赋予他们的是生存的权利,保持种群优选繁衍的性关系,尽管非常残酷,却是生存的必要。艾滋病的蔓延,就改变了西方对性自由的理解。人类理性的性压抑是无法避免的社会现象,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对性的控制,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可以随意摒弃,尽管有悲剧存在,那样的代价,在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。自由恋爱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赋予个人的权利。问题在于尺度,这种尺度的调节,乃是世界上各种文化都在思考的问题,既是社会的问题,也是自然的问题,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。我们社会学的发展,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吗?
   中国向来是以德治为主的国家,现在法治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。在有一年的某大学辩论会上,德治优先的观点在学生中仍然占了上风。如何调节德治和法治的关系,是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。而且,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下,主流道德观如何定位,也是个难题。一纸文明公约,很难从根本上完全解决社会道德问题。我在考察某地时,亲见一位淳朴本份的村民,愤怒地撕毁了由当地村委制定的刚刚发到手的文明公约。因为这位村民认为文明公约竞不能约束制定和散发文明公约的人。由此可见,主流道德观需要在文化冲撞中发展和形成,而很难用法律文件的方式来制定。解放50多年来,社会风尚发生了许多变化,很难用好坏去作简单的评论。我们现在的研究是否能跟上社会的变迁?现代社会需要人文、社会科学的发展,对这个流程,应有理性的研判,而不是停留在教条上。
   在现代化过程中,城市的文脉如何保护?物质形态如何体现出人文精神?北京的故都风貌和传统文化如何延续?上海万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如何展示?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。卢作孚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感慨地说:“在一个人没有新的训练以前,就有新思想也是不中用的。”我们知道要保护历史遗产,到真正保护好历史遗产,其间有很大的距离。北京建筑上的瓜皮帽,至今传为笑谈。我最近去什刹海转了一圈,曾经受到肯定的文化氛围里,现在竟然是酒吧和咖啡馆林立,甚至在一所古庙遗址里,也有一家酒吧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脉传承?我到巴黎参观,很平常的街区,保存有百年以上传统的咖啡馆,留下了名人和社会变迁的遗迹。这是精英和大众共同生活的地方,它能反映西方的文化的特点。但是,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,中国传统精英和大众共享的茶馆文化到哪里去了?据说在上海的边缘地区还有少数的保留。现在北京的老舍茶馆和当年老舍生活过的茶馆,他们之间的文化定位是不同的。陶然亭呢?文人雅聚的地方,是否还有凭吊的价值都说不清。上海的万国建筑与圆明园万国建筑在文化内涵上根本不同,痛苦的殖民地文化和鼎盛的封建文化,以及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观都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。我们的文化素质历练到位了吗?
   中国的传统文化,确实历史悠久,博大精深。“国学”教育作为文脉正在扩展。但是,究竟什么样的文脉能够和西方先进的文化结合起来,究竟什么样的文脉,能够适应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需要?这个课题自从梁启超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以来,我们还没有能够在理论上整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来。这不仅要靠文本的研究,而且要依靠对社会大众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观察和研究。传统文化通常更多地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上。例如,中国对儿童的教育,首先是要求谦让,孔融让梨的故事,很有生命力。而美国对儿童教育,首先是让他们学会说“This is mine”,保护好自己的权利。由于中国正处在变革时期,人们的心情很矛盾,不同的价值观也在时时发生冲撞。社会的发展,需要我们化大力气去进行理性的研究,而不是靠恢复小学读经就能继承传统文化的。
   我们已经在倡导以人为本,发展要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,但要真正做到是非常困难的问题。不管是目前的体制,还是干部和人民的素质,都还有待完善和提高,而人口和就业的压力,又是非常紧迫的。关于食品质量问题的报道,令人心惊肉跳。而以防火安全为例,仅仅让全国在实际操作中的电工取得真正合格的资格,严格按照规章操作,就是一个十分繁重的任务,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。而这一切,并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,严格管理的精神,同样是个人文精神问题。这些基础性的问题,还有待艰苦的努力,而现在又提出了非常迫切又非常尖端的生态消费问题。群众很难理解为什么要鼓励消费,而又不鼓励高消费,更不鼓励非理性的甚至是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费。对于这一点,我们在理论上都还没有阐述清楚,更不要说让全体人民都明白,并付之行动。在13亿人口的中国,没有创造性的人文精神,要解决那么多复杂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。
   营造具有创造性精神的人文环境,当然是全民的事情,但人文、社会科学的发展,对于铸造富有创造力的人文精神,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。这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持,还需要人文环境自身的良性循环。包括自然科学、人文、社会科学在内的管理问题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,已有不少的反映。关键是,在这些承担着创造性研究任务的领域,正在日益强化工业化的管理方式,是一种并不适宜的人文环境。体育竞争的方法,也不适用于刺激知识分子的知识创新。如果再把商业竞争的手段,引入创造性领域的人才管理层面,那只能是雪上加霜。在这些创造性研究的领域,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环境?无数的经验说明,知识分子的创造精神,完全是建立在自觉性和主动性上面的。层层设卡的烦琐管理,能刺激起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吗?确实需要有物质条件,来为创造性研究提供强大的保证,但很难用来刺激创造精神。我们以往的主要问题,在社会的物质分配上,不能保证研究人员进行高效率工作所必须的条件,包括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,尤其是在人文学科方面。可是仅仅创造物质条件是不够的,还需要宽松的管理环境。给创造性研究的人才套上烦琐管理的马勒,再加上一条鞭子,还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吗?一个人的创造力,在40岁以前,大体已经成熟。他的训练是否胜任工作,已有的成绩是否表明他有创造力,对工作和社会是否具有责任心,一次严格的考核已经足够。目前的状况,一方面包括博士生在内,缺乏一次严格的考核,形成学位、职称泛滥;另一方面,烦琐的管理,浪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在学术研究进程中设置了过分的人事关卡,压抑了知识分子的主动创造精神,也败坏了学术风气。最近,在大学里竟然出现了学生“炒”老师的现象。学生对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机械的人身依附关系,他们本应该有主动选择的机会,而师道的尊严,也不应该鼓励学生去“炒”老师。这不是老师和学生本身的问题,而是管理的问题,人文环境的问题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就有养士的传统。为什么要养,而不是天天去考核他的成绩?这岂不是无谓地浪费钱财?这里面的原因要加以认真分析。其实是因为创造性人才和创造性领域,具有不可预测性,因为人才难测,人才难得,所以养士聚才,才成为一种流行的方式。而在当代中国,我常常听到一种声音,把知识分子,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,仅仅看成是消耗社会财富的负担。虽然这种声音已经减弱,但并没有消除。传统文化为什么在现代不能为人理解?养士的方式,“不拘一格”的人才观念,社会当然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。但是,解放了人的精神,创造性能量的释放,对社会的回报,则是不可估量的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河南社会科学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河南社会科学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